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黃河防汛也從傳統的人工搶險向目前的現代機械化搶險發生著根本的轉型。過去防汛搶險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機械裝備少且落后,尤其沒有專用的快速搶險及人員救護的成套設備,在搶險過程中人員勞動強度之大、疲勞程度之高,也是罕見的。如我們預先做到“未雨綢繆”,組織相關專業力量研制出成套防汛搶險設備,對以后的搶險效率會成倍的提高。
由于機械化搶險“搶險快、搶險主動、成功率高”,現已成為防汛搶險發展的主要形態,因此要從實際出發,研究適合于現有機動搶險隊和廣大干部群眾使用的防汛搶險器具,減輕搶險勞動強度,提高搶險效率。
利用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代替原來的人工搶險,不但效率成倍提高,速度數倍加快,而且極大地減少了人力投入。大型機械和傳統搶險技術相結合是今后抗洪搶險發展的主要趨勢,專業機動搶險隊必須進一步強化大型機械搶險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大型施工機械搶險效能,使專業機動搶險隊如虎添翼,進一步提高實戰能力和快速應變能力,保證關鍵時刻能拉得出、上得去、搶的住。
黃河防汛搶險裝籠、拋籠,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多少年來一直沿用人工操作,方法原始、勞動強度大、耗時長。挖掘機裝拋鉛絲籠用于抗洪搶險、加固根石、維護江河湖塘的堤岸。它的應用取代了以前人力裝、拋的作業方式,減輕了人力作業的勞動強度,提高裝、拋籠的效率,實現了防汛搶險的機械化,在實際應用中若能和封口機配合,更是效率倍增。
汛期由于洪水流量大,流速快或小流量長時期沖刷;黃河下游河勢多變。河槽不斷下切,主溜坐彎,灘岸受沖,工程護坡坍塌生險而威脅防洪工程的安全度汛,威脅著灘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在河槽內,當主流受到壩體阻擋時,水流則一分為三,一股順壩體而下,一股逆壩體向上游,另一股壩體下切,后兩股回合后又形成回流,由于輸沙的不平衡,迫使河床形成不規則的沖刷坑,當沖刷坑的深度超過根石基礎的深度時,壩體即會坍塌而生險。工程受大溜頂沖或大流沖刷后,壩體易出現的險情一般為根石走失,坦石局部出現坍塌,坦石坡下蟄等險情,這種險情出現后,傳流的搶護方法一般采用石料搶護,維護水下壩體基礎水上拋投塊石法,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所拋的石塊為單體結構,在大流的沖擊作用下,所拋的石頭等會被水流帶走,另一方面由于拋石互相為點接觸,石與石之間仍然存在有較大空間,流動力仍然會對壩體進行。